當頭頸部腫瘤患者(口腔癌與咽喉癌)的癌細胞產生轉移,患者病情往往更加惡化,並且對既有的治療方法反應不佳,榮陽團隊最新研究找出原因,當轉移基因Twist1和幹細胞基因Bmi1同時表現,會促使較惡性的癌症幹細胞生成,這類患者的預後最差;這也替抗轉移治療提供分子標記,若能發展藥物抑制其中一個基因不表現,就能控制惡性程度。
由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楊慕華以及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吳國瑞共同領導的「榮陽頭頸癌團隊」,兩年前發表當癌細胞缺氧時導致缺氧蛋白增加,會引發基因Twist1過度表現而產生轉移,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這回延續之前的研究,進而找出腫瘤轉移會生成更惡性的癌症幹細胞,昨天再度獲登期刊,並且同步在台發表。
陽明大學與榮民總醫院針對一百三十二個頭頸癌患者進行切片檢測發現,如果轉移基因Twist1及幹細胞基因Bmi1同時呈現陽性反應,患者存活率便較低。
楊慕華表示,癌組織中存在一小部分具有強大腫瘤生成能力的癌症幹細胞,又稱為癌細胞的種子細胞。其實腫瘤原發部位就有癌症幹細胞存在,只是數量較少,透過細胞株分子生物實驗以及小鼠動物實驗證實,若同時表現Twist1和Bmi1基因,使得細胞結合蛋白E-cadherin 以及老化蛋白p16INK4A表現量下降,因此癌細胞容易產生轉移而且不會有自然的衰老情形,導致更惡性、抗藥性的癌症幹細胞增加。
進一步將頭頸癌患者的標本施以免疫染色,發現同時表現Twist1以及Bmi1基因者,預後最差,追蹤到四十個月的存活率僅約百分之二十,但如果僅有一個基因是陽性反應時,存活率高達八成。
楊慕華指出,檢測Twist1和Bmi1基因可作為頭頸癌患者的預後指標,準確度比使用癌症分期或淋巴轉移值更高,未來可在手術取出標本時使用,預估患者之後癌症復發或轉移的風險,幫助訂做個人化的治療方法。
吳國瑞表示,Twist1和Bmi1基因都是研究中證實的分子標記,又以幹細胞基因Bmi1,屬於染色質修飾蛋白,在目前的藥物研發中,較有機會發展出具抑制作用的藥物。